- A+
知乎 Citation (芝加哥风格): 知乎. 知乎周刊・走出焦虑(总第 191 期).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7. Kindle edition.
写在前面
标注 (黄色) - 位置 39
能焦虑的人,是对自己有思量的人」。
各种焦虑,总有一款符合你
标注 (黄色) - 恋爱焦虑 | 越渴望,越害怕  > 位置 95
爱会破坏与原生家庭的联系爱情是成长的最终标志,它表示,我们开始以一种独立自主的方式开展自己的生活。这也同时意味着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就像改变旧的自我认知一样,这并不只是一种身体上的分离,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放弃,而是在情感层面上的独立——这让很多人感到排斥和抗拒,或者让父母感到抗拒而给孩子许多阻碍。其实,爱情是我们把自己推倒重建的机会:你有机会选择不再受早年创伤的影响,在爱情里看到一个值得被爱的自己,重新树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标注 (黄色) - 恋爱焦虑 | 越渴望,越害怕  > 位置 116
知易行难。生活从来不容易。我们总会遇到欺骗、伤害、侮辱、拒绝,总会有许多令我们不快的瞬间,但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所说:「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我想,对于爱情,也是如此。
标注 (黄色) - 恋爱焦虑 | 喜欢 Ta,却害怕接近  > 位置 128
请先记住一句话:要让别人接受真实的你,而不是完美的你。
认识焦虑,缓解焦虑
标注 (黄色) -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焦虑吗?  > 位置 346
我认为和平年代下,古代的普通或说是底层人民的焦虑程度相对现代大众会低一些。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令人折磨和痛苦的事实就是:不是你没有机会,而是你不如别人。
标注 (黄色) -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焦虑吗?  > 位置 348
古代社会平民的第一等大事便是生存,其次才是生活。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很少会考虑还能不能活命(极端情况除外)。
标注 (黄色) -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焦虑吗?  > 位置 351
现代社会当中,似乎只要是个人都会焦虑。
标注 (黄色) -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焦虑吗?  > 位置 367
古代对穷人的态度——地位虽卑贱,但不可或缺。这个语境里面,穷人基本可以等同于农民。因为我们熟悉的古代历史基本都是处于农耕社会的。
标注 (黄色) -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焦虑吗?  > 位置 375
几千年来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思想并非「人生而平等」,也不是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是类似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一样的观念,各个阶层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即可。由此而来的就是我们现在常排斥嘲讽的小农思想——这与宣扬阶级固化,合理化不平等现象(多利用宗教、「天注定」降低期望)密切相关。我们现代人所相信的「人生而平等」也不过两三百年历史。
标注 (黄色) -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焦虑吗?  > 位置 385
大概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中世纪黑暗即将迎来曙光的时候,穷人和富人的观念转化已经兴起了。恰巧这也是资产阶级力量逐渐积蓄,逐步掌握话语权的时期。以前的普遍观点是,穷人是勤勤恳恳的蚂蚁和蜜蜂,虽然身居底层,但是供给了往上阶层的养分。正是因为有穷人、农民垫底才能衬托贵族的高贵,而穷人也是这么认为并且基本不会心怀不满。到文艺复兴时期逐渐转变为,持续到现在并且知乎上非常多人赞同的:穷是因为你没能力,穷是因为你自身不够努力,穷人是肮脏低贱的,穷人对社会生产并不能带来多少效益,反而会增加社会损耗。(数数看,自己对穷人的看法中了几条?)再往后,就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了,他肯定了资本和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为资产阶级的发展进行正名和合理化呢?
标注 (黄色) -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焦虑吗?  > 位置 393
(2) 现代平等、自由思想的兴起现代社会平等自由的思想打破了人们思想的樊笼。「人生而平等」深入人心之后,人们开始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的建立有着深远意义——改变了身份排序的基础、不承认贵族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即每个人都应按照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来获得社会的认定或者说社会身份,而这一成就往往着重强调经济地位——钱。但是很少人注意到的是,现代社会不停宣扬人有无限的可能,可实际上囿于环境、体制等因素,真能改变的只有极少数,可是媒体的放大镜将之放大后却令我们以为大部分人都是如此。这反而和古代社会的农民形成一个绝妙的对照——既然天注定我当农民,那我就接受,不产生想与之平起平坐的想法,也不去怀疑自己的境遇公正与否。正是因为人人平等的观念兴起,所以带来了势利倾向,令人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我要为我个人负责,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追求并实现,但是目前的处境和理想境遇的落差让人产生了认知失调。
标注 (黄色) - 焦虑,让人心烦却又必不可少  > 位置 433
「人即使什么都不做也绝不稍微积极一点,即使认为自己孤寂也决不放弃独处。」
标注 (黄色) - 解决焦虑的 7 种心理策略  > 位置 460
本文将根据弗洛伊德在 1926 年出版的《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的焦虑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告诉你「焦虑究竟是什么」。因为心理学家们都不会说人话,为了后文的顺畅,我们先温习一下「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头脑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处是「本我」,也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还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和恐惧;最外面一层是「超我」,就是我们父母和社会教的道德和良心;而「自我」是大部分有意识的,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执行者。本我:欲望和恐惧。自我:现实执行者。超我:道德感。
标注 (黄色) - 解决焦虑的 7 种心理策略  > 位置 479
道德焦虑来源: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最初,父母是孩子的道德仲裁者。父母会规训孩子,当孩子违反纪录,他们会惩罚孩子。后来这种道德就被我们内化了,而这种对惩罚的恐惧也一同留在了体内。超我负责制造两种感情,内疚和羞耻。这是两种极为负面的情感,事实上,在情绪的正负面量表上,羞耻是所有感受中最为糟糕的一种。这两种感情是作为自我惩罚的手段存在的。当自我有一些想法触犯了我们的道德良心,超我就用内疚和羞愧来惩罚我们。因为害怕这种可能的惩罚,每当我们刚产生可能会触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会立刻给出一个信号,以调动防御和保护,避免惩罚的到来。这个信号也就是焦虑。这种类型的焦虑也很常见。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本身是有问题的,过于严格或偏颇(例如不当地觉得自己的婚前性行为是淫荡羞耻的表现),可能会造成不必要、过度的自我惩罚,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
笔记 - 解决焦虑的 7 种心理策略  > 位置 489
微妙的
笔记 - 解决焦虑的 7 种心理策略  > 位置 489
微妙的
笔记 - 一点点加强对生活的掌控  > 位置 629
弥漫性的焦灼
笔记 - 一点点加强对生活的掌控  > 位置 629
弥漫性的焦灼